2008年10月31日

沒有好或不好?!

回想我度過的二十多個歲月裡,我常覺得內心是孤獨莫落的...
這種感覺的原因,跟我所處的身份和表現出的外在有很大關係。家裡面,我覺得自己像個開拓者,很多事情都是家裡第一個去面對的,以前家裡沒人讀過大學,根本不知大學該過怎樣的生活。畢業後,才發覺我的大學生涯少了許多東西;家裡面,我算是第一個出去職場闖蕩的人, 在之前我的認知裡,工作就是自己創業做生意,根本不知道上班族的生活是長怎樣子,進入公司之後,旁人覺得平白無奇的事物我都覺得陌生。職場中,一家公司的作業流程、該具有哪些基本的部門、碰到什麼狀況要去找那個人…等情況,從前身旁的人從來沒提起過職場中什麼東西應該長成什麼樣子,所以我有時會覺得恐慌,甚至有些自卑。

而我表現出的外在,簡單說就是什麼都『乖乖的』。乖乖的很好阿!我覺得乖乖的只是別人心中的你很好而已,對我自己本身不見得是好事。因為別人看你乖乖的,並不會留意到要去注視你、關心你、提醒你。人生過到現在,大部分的是都表現地乖乖的、乖乖地把書讀好、乖乖的聽長輩的話、乖乖的找工作賺錢,總覺得做任何事的目的都是去符合別人心中期望的那個模子。符合之後,別人就大都會認定,這傢伙是不必擔心的,自然而然並不會給你關愛、意見,更不用妄想會設身處地的為這傢伙著想。

再者,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開始有這奇怪的反射,別人主動來關心,我當下馬上會表現出不需您操煩的樣子,但別人走了過了卻又感到無比的失落,真不曉得這套自動武裝系統是如何建立及怎樣解除?!

最近,翻了詹先生寫的〈人生一瞬〉,裡頭有偏關於咖啡館的文章說到--人生可分處於公領域、私領域兩部分,兩者的差別在於有無工作。有工作時屬公領域,我們作為的目的不在我們自己本身,且要出去跟許多人交際;相反地,無工作時就屬私領域,這時我們的作為是自我的,但此時我們的內心常是焦躁、低落的。此時,咖啡館常是兩個領域過繼的場所,擺杯咖啡、叼根煙,或是閱讀思索、或是放空沈澱,這過程沒有什麼好或不好。

現在的我正處兩個領域的中間,內心還真的是焦躁、低落,不過我身旁有偶爾會關注我的人,這些人,有的思維很有條理、有的時常探索新知、有的會提醒我所謂的應對進退。但我有在認真思索下一步嗎?!感覺有又好像沒有,正在過詹先生所謂沒有好或不好的過程。